从“参与”到“交融”:在“相互成就”中深耕文化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项目组专访太阳成官网彭启贵副教授
来源:中国日报网 初审:汪谓超 终审:苏冬燕
自2006年在日本札幌大学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太阳成官网已经建成了7所孔子学院(课堂),先后派出十余名中方院长赴任,其中太阳成官网共派出何家宁教授和彭启贵副教授两位教师赴任,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勇挑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重任,把学术理念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在海外的三尺讲台上写下华夏文明的万里情谊。在中国人民大学“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组开启的孔子学院院长专访系列活动中,彭启贵副教授受邀参加了系列访谈。
彭启贵
彭教授曾于2014年11月至2022年11月担任秘鲁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孔子学院位于秘鲁阿雷基帕市)。以下为访谈原文,访谈内容涉及彭启贵在孔子学院的工作经历、节日文化活动开展、在秘鲁的生活感受等。
“神秘国度”的感召让我选择了这里
问:请问您当初选择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契机是什么?您是如何与阿雷基帕孔子学院结缘的?
彭启贵:我是学外语出身的。学外语的学生一般都希望能够到国外去体验外国文化,把中国文化分享给外国友人。以前我们都是在学校教书,教中国人,出国留学的接触面也不够宽阔,所以如果能够出去工作的话,体验肯定会更深刻,也可以更直接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我本身也非常喜欢体验不同的文化,之前也到新加坡、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些地方去留学访问,所以留学经验相对还比较多。我们太阳成tyc7111cc在俄罗斯、日本、埃及、葡萄牙等国家有几所合作孔子学院。我认为秘鲁是个比较遥远的国度,感觉比较神秘,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也比较少,所以我想如果不是去工作的话,这一生都很难到那里去,所以我就选择了秘鲁。同时,秘鲁的阿雷基帕市原来跟广州市是友好城市,学校与那里的对外交流合作也比较多,所以我就选择了去阿雷基帕孔子学院。
增强互信与凝聚力:“孔院爸爸”的孔子学院之“家”
问:您比较喜欢体验不同的文化,也有一颗包容不同文化的心。您如何运用包容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管理孔子学院?
彭启贵:我自己始终坚持几个原则,在与外方的合作中,首先是尊重差异,然后是平等和包容。
作为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最重要的就是跟外方院长合作。作为中方院长,我们需要清楚,外方院长的重要性和我们同等重要,所以如果双方合作不好肯定会出问题。我跟外方院长合作非常好,我们不光是非常好的同事、搭档,也是非常值得信赖的好朋友。所以,孔子学院各方面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基本上我负责教学、活动、各项事务的策划等,外方院长就负责与大学、当地中学和当地人员沟通交流等事宜。
问:您担任中方院长这几年孔子学院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彭启贵:在这几年里,我们孔子学院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孔子学院的办公条件越来越好,我们更换了电脑设备和投影,重新翻修了文化广场,增设了文化体验室。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孔子学院本部的学生,从一开始的80至100人,增加到将近200人,老师的数量也很稳定。目前,已经有100多位学生获得奖学金前往中国的各大高校进修学习。大家都非常有归属感,都把孔子学院当成“我们的家”,回国的老师们都非常想念阿雷基帕孔子学院。在孔子学院,老师同学们叫我“孔院爸爸”,也称徐老师(彭院长的妻子)为“师母”。我们孔子学院非常有凝聚力,是一个真正的大家庭。
孔子学院师生为“孔院爸爸”送生日祝福
节日联动:在庆祝当地节日中开展文化交流
问:您刚才提到阿雷基帕和广州、成都等城市都缔结了友好城市,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也发现,在2018年,四川成都熊猫文化节和艺术家携手上演了一台精彩的中国文化大戏,反响极佳,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彭启贵:每一年的8月15日是阿雷基帕的建市纪念日,人们在这里狂欢,观看花车游行。阿雷基帕城市不大,但是当地人都对自己的城市非常有自豪感,人们认为那一天就如同城市独立日一般,所以这个纪念日很隆重。每一年的这天全市放假,所有人会都会前往参观花车游行,可以说是万人空巷,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与当地人进行深入文化交流的机会。每个单位都要组织花车,但是因为大家每年看到的花车都比较类似,会出现审美疲劳。所以我们大学就由我们孔子学院主导,每年制作“中国风”的花车,比如打造带有“龙”形象的中国文化花车,而且我们孔子学院的老师们也会跳中国舞,这种形式对当地人来说比较新颖。此后,我们规模越来越大,有一次正好四川熊猫文化公司在办灯盏中心,我们知道自贡的灯盏比较有名,所以就借这个机会把他们请过来给我们做了熊猫样式的灯,同时请他们的人表演川剧变脸这些特色中国文化,声势就更加浩大了。
问:孔子学院做花车的话,一般使用什么样的标志性符号?
彭启贵:我们基本上按照每一年的生肖来做车头,车身两边我们会画两条龙,车身上方则是一个中国式的亭子。有一年,我们还在车上做了一个穿着古代服装的“皇后”,其他的比如在车上的中式亭子里弹古筝,以及增加灯笼、中国结这一类的文化设计。
孔子学院师生参加阿雷基帕花车游行
文化共通:从当地习俗出发,找寻情感共鸣
问:您觉得中国和秘鲁两国之间在文化节日文化上有何相似之处,中国文化能够同秘鲁文化中的哪些节日文化开展对话?
彭启贵:秘鲁人也注重亲情,他们的家庭观念和中国人一样,所以在重要的节日甚至是生日,家人们都会从不同的地方回来团聚。当然,不同之处在于其节日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比如说在节日吃饭之前当地人会祷告一下。除此之外,秘鲁人对老人很尊敬,秘鲁的孩子对父母也非常尊敬,他们的父亲节母亲节会办得非常隆重。例如,之前我们参加了一个中学的母亲节活动,那一天所有的孩子都会邀请家长来参加,他们在门口欢迎他们的母亲,自己也会准备一个礼物,然后给母亲献花,学校还会有一些相应的仪式等等。可能是因为他们叫我“孔院爸爸”,每年父亲节时,老师们也都会给我送礼物,让我受宠若惊。
此外,他们的生日庆祝也比中国隆重得多,比如说校长生日那一天,校长会组织全校的员工开会,会后大家会吃蛋糕并送上祝福,每个人都去拥抱校长,祝他生日快乐。当地人非常注重节日的仪式感,如果是在家里过生日,除了吃以外,他们会唱歌跳舞,尤其跳舞肯定是必须的。如果我们参加的话,他们也一定会邀请我们一起跳。
问:您觉得如何从共情的角度出发更好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或者中外节日文化交流?
彭启贵:人的感情是相通的,比如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都需要友情,都需要爱情。所以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们的老师,都觉得如果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很多误解就容易被化解。节日也是一样的,核心的观念就是情感的沟通交流。所以在节庆活动中,我们主要还是从当地习俗出发,比如在介绍中国节日的时候,我们会将当地的节日作为背景或者将其与我们的节日进行比较,尽量简单直观,然后创造更多机会让当地人可以直接参与体验。
此外,我们要看到节日文化自身的影响力。如果文化是一条线,那么节日则是那条线上闪亮的点。通过这些点、这些节日,仪式感会被放大或集中,如此,文化传统就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我们孔子学院在做活动的时候,通过节日这个点,传播范围会更广,它也是很多大型活动的策划来源。节日文化是嵌入日常生活中的,因此对于当地人来说更具影响力和包容度。
相互融入:“当你了解得更深入,你才会更认同,也就会更喜欢”
问:在一些中国节日期间,学校是否会举办相关活动?
彭启贵:外方校长很支持孔子学院的发展,对中国的不少文化也比较了解,每年中国国庆节的时候,我们大学都会举办一个庆祝会。
问:大学整个学校一起庆祝,但是由你们来操办?
彭启贵:类似于我们在大学开一个庆祝会,基本上分两段,第一部分升国旗,之后就是庆祝会,一般是先由我作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介绍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取得了哪些成就,然后外方院长和外方校长分别讲话,最后会请老师们表演中国舞。
孔子学院表演节目
通过这个例子我也感受到,在主动传播中国文化之外,也要兼顾共情交流。就像学校举办国庆庆祝会一样,我们去参加当地的活动和庆典,也同样重要。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一直请他们来参加我们的节日,但我们对于当地文化的关注却没有表现出来,他们心里肯定会产生想法。我们属于大学的一个学院,在大学每年校庆走方阵的活动中,我们孔子学院也会组织方阵,因为对他们而言,校庆是很重要的活动。
问:相互融入,我觉得这点很重要,情感是要在相互的参与中,才能达到相互的融入。
彭启贵:没错,情感相通相融非常重要。平时我在跟老师们交流的时候,会建议他们参加一些当地的文化活动,或是一些当地朋友的生日聚会。在中国节日期间,如果条件允许,老师们也会请学生到家里一起包饺子,做粽子和月饼。通过这些活动,老师们也感觉到与当地人和当地文化变得更加亲近。也就是说,当你了解得更深入,你才会更认同,也就会更喜欢。
秘鲁和中国两国有非常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由于历史上华工移民的影响,当地华裔人口约占当地人口的1/10,所以他们也会叫中国人“老乡”。例如在秘鲁首都利马,那里中国城的中餐馆非常大,就是因为华人华侨数量比较多。秘鲁人民对中国人非常友好,这也更利于我们彼此更深入地沟通了解,进行更有效的语言教学和节日文化交流。
彭启贵带秘鲁孔子学院夏令营师生攀登长城